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 第二十五章 围困少梁

第二十五章 围困少梁(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虞卿可有高见?”赵丹向自己最为看重的宾客求教道。房内的众人,其余人皆可称之为自己的心腹,但虞卿不可。虞卿只是好友平原君推荐给自己治理河西的人物,这种人,虽然看重义字,不会在自己患难的时候背离自己,但也很难收归己用。他们做事全凭喜好,不好名利。是属于那种“君贤则入朝辅佐,君不贤则独善其身”,其志可在山水之间,也可在庙堂之上。否则,以平原君的贤能也只能拜服之却不能收服之。

“当下之事,有两件事最为要紧。其一,秦军来势汹汹,对河西势在必得,值此大变,国家当速作决断。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可王上素来犹疑不决,国家又忙于和燕、齐两国交战,朝中大臣对援救少梁与否势必分成两派,争执不休。大人当直述厉害,上书王上,表明赵国虽强,也不可东与燕、齐为敌,南与韩、魏为难,西与秦国难堪,北与匈奴不睦。如今若要破局,只能与韩、魏两国结盟,若是不能,至少也要和其中的一个国家交好。否则,我们断不能坚持一个半月。此事兹事体大,王上又只信任平原君、蔺上卿两人而已,大人与二位大人的关系一向不错,当写信令其齐心协力,促成结盟一事,此乃其一!”(未完待续)

ps:推荐怎么少了,大家也都不看正版了,有些丧气!

另一名心腹也是回过神来,目眦欲裂,复长叹道:“大人不畏死,卑职又何尝畏死?!身死事小,失节事大。若卑职罔论大人知遇之恩,临阵脱逃,实在不为人子!树倒猢狲虽散,亦有猢狲流连,卑职自以为远胜于猢狲,愿意同大人同进退,共生死。”

余下的人或苦苦相劝或拔剑欲死。房间内登时乱作一团。赵丹见自己的苦肉计目的达到了,掩泪大喜道:“我今日方知诸君之志,勿复多言,自此以后,诸君不负我。我亦不负诸君。”

“当如是!当如是也!”众人纷纷回应。

经历了这个小插曲,众人对来势汹汹、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秦军的恐惧少了几分,相反士气陡增。这也正是赵丹想要的结果。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一个人如果连死都不怕,又有什么好怕的呢!王翦率领超过三万秦军与白起的六万大军汇合一处,北方又有两万秦军虎视眈眈,随时会赶过来支援。形势对己方来说,已经恶劣到了极限!赵丹唯有用激将法调动起众人的斗志。

收起了心中的些许感动,赵丹脸色复归凝重,沉声道:“秦军十倍于我,今不伐我。不过欲削我士气,恐我百姓。如今少梁已是孤城,我听闻外无必救之兵,则内无必守之城。若要令上下一心,使秦军不能克少梁,必要先坚定全军上下之决心,诸位可有良策?”

一人道:“大人莫如散尽家财,将府库中的所有钱粮全都拿出,一方面用于召集死士。夜袭秦军大营,另一方面奖励有功的军士。秦军大小军官,上至二五百主。下至伍长、小卒,全都明码标价。甚至于肯上城头出力的百姓,大人也可以重赏之,激励百姓帮助守城。若是百姓皆肯全心全意辅佐我们,这少梁城秦军必定难以轻易攻下。一旦耗费时日颇多,损失颇大。秦军必然忌惮,改强攻为围困。到时候。就是我们的机会。”

赵丹连连点头,赞许道:“此计可行。若少梁城破。府库的钱粮皆属秦国,倒不如现在就拿出来激励士气。若是大家可以侥幸不死,王上怪罪下来,我一力承担便是!”

所有的人都听出了赵丹的言外之意。没有王命,私自挪用府库的钱财可是死罪。如果赵丹战死,邯郸方面自然没法追究赵丹的罪责。但若是赵丹侥幸没死,就必须为自己的擅作主张“买单”。最好的结局莫过于将功折罪,功过相抵。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又有人站出来说道:“此去邯郸千五百里之遥,即使王上同意立即发兵救援少梁,大军也需近二十日方能抵达少梁。大人求援的使者此刻多半还在太原境内,等绕道抵达邯郸,怕是三日以后的事情了。算上这些时日,我们至少需要坚守一个月方能有希望见到援军的影子。这还是最理想的情况。秦军逾十万,领兵的又是武安君白起、卫尉王翦,我们赵国若是想要相抗衡,至少也要出兵十数万,领兵的又必须是信平君(廉颇)之类的名将,方才有一战之力。如今赵(奢)上卿正在领兵和燕、齐两国交战,那多半是由廉(颇)上卿领兵来援了。使者一来一往,至少耽搁半个月的时间,仅仅是用钱粮激励士气,卑职恐怕支持不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赵丹听后眉毛拧成一团,这确实是事实。赵国的精华所在乃是(太行)山东,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赋税出自此地。想要集齐十万以上的精锐之士,就必须从邯郸附近征召大军。韩、赵两国交恶,韩国多半是不会同意赵国从上党借道。赵国大军从邯郸出发援救少梁,必须先北上三百里到达井陉,然后西行,穿过太行山,借道晋阳南下,才能抵达。长途跋涉后,大军势必疲惫不堪,想要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迎战秦军必须经过休整,这一个半月的时间只会多不会少。仅仅用些许的钱粮刺激,确实不起作用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