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我为国家修文物 > 第一百七十八章 众口铄金的典型

第一百七十八章 众口铄金的典型(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明末政界言官寻衅、党派相攻无所不用其极,在历史上是尽人皆知的。

如果真的像传本所说的那样不堪,董其昌是难于立足于明朝的官场之上的。

而且,“民抄董宦”这个传说,在清初官修《明史·董其昌传》时,经过考证之后,基本上已经进行了平反。

尽管在后世被平反了,但当时的董其昌却因为这件事,可谓是狼狈至极,四处奔逃避难,惶惶如丧家之犬。

真是应了一句话: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到了十五日行香之期,百姓拥挤街道两旁,骂声如沸,把爪牙陈明的数十间精华厅堂尽行拆毁。

十六日“酉时,两童子登屋,便捷如猿,以两卷油芦席点火,著其门面房。是夜西北风微微,火尚漫缓,约烧至茶厅,火稍烈,而风比前加大,延及大厅,火趁风威,回环缭绕,无不炽焰。”

可怜董家一时“四宅焚如,家资若扫”(《民抄董宦事实》),数百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的园亭台榭尽被付之一焰,大火彻夜不止。

十九日,乱民将董其昌建在白龙潭的书园楼居焚毁,还把董其昌手书“抱珠阁”三字的匾额沉在河里,名曰:“董其昌直沉水底矣。”

董其昌惶惶然避难于丹阳、吴兴等地,直到半年后事件才平息下来。

向南从头到尾仔细地查看了一遍董其昌的这幅《青山红树图》立轴画,心里面已经有了修复方案。

他抬头看了一眼康正勇,随口问道:“青绿山水画,如果要清洗的话,应该用什么方法?”

康正勇虽然上手修复过不少古画了,但青绿山水画,还真没有修复过。

但没有修复过,不代表他不知道怎么修复。

围绕“民抄董宦”这个事件,究竟是“民抄”还是“士抄”的争论,学术界历来悬而未决。

实际上,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董其昌其实是为名所累。

迄今令董其昌饱受非议的恶评,大多数多来源于两个来自民间的匿名传说写本《民抄董宦事实》和《黑白传》。

其作者,最大的可能是来源于董其昌的仇家。

这两个坊间传说,对董其昌的生平留下了太多的微词,但它们终究与史实相差甚远,历来为史家和学者所质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