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恋千年 > 第一百三十八章 西行漫记

第一百三十八章 西行漫记(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所以,王木木觉得,物尽其用,像沈括这样的人,不合适政治,不合适官场,不合适做主要领导。沈括合适做具体工作,合适做科研、开发、利用等具体实事。所以,现在即使有可能帮他升升官,也不应该去做,这样,会反而害了他。如今,他渐渐远离官场,对他而言,其实是好事,别以后路线不对,糊里糊涂的把身家『性』命也搭进去。

王木木知道这些话跟沈张氏也说不清楚,所以,王木木对沈张氏说,一方面,他会差人去湖北均州,给沈大人送些钱物吃用去;另一方面,要寻机会,现在皇上火气未消,找上门去,弄不好,起反作用,只有加重处罚。这么一说,沈张氏怕了,消停了不少,反正,她也看到王木木让白家的商人赶去湖北均州了。

转眼,二个多月过去了。快到年底了,木木旅行团马上就要启航了。

王木木把自已所有的家人都带上了;王木木把自已尊敬的千古一相王相爷也邀请了;王木木把大宋名将郭逵也邀请了;萧金刚、耶律牛、耶律蛋、萧十八、萧十一五人算上任前的福利,也去开开眼吧。王老吉、施禄客、钟夷动等老手下也跟着去了。沈张氏和沈家两兄弟心情不佳,再说大琉球等也要有人留守,就没去。王木木说,没关系,今后机会很多,大家轮流去。

王木木带了些兵、工匠、优秀学生等1000人,再捎上些货物,乘大小怪物直飞塞岛。大量的货物和建材等早由水泥航母和大轮船往返航运多次了。

这些日出了一件事,就是沈张氏一直在与王木木磨,要他想想办法,让沈括官复原职,至少,往上升升,或调个好一点的去处。

原来,永乐城惨败后,高永亨、李舜举等都壮烈牺牲,徐嬉也算是牺牲了。此战是北宋历史上较大的惨败之一,并使得平夏城大捷以后良好的统一形势被葬送。此事沈括虽非首罪,但他毕竟负有领导责任,加之在战役中救援不力,因此被贬为均州(今湖北省均县)团练副使,随州安置,从此形同流放,政治生命宣告完结。

想想,沈括原为升龙图阁直学士,改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一带),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现一下子跌到团练副使,等于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一地区军政一把手一下子降级为有名无实的小村镇的保卫科长。是够过山车的了。

在宋代,团练使相当于地方警备司令兼人武部长。并无实权。只有固定工资,没编制,没权利,没办公场所,相当的惨。至于团练副使就更惨了。团练副使仅是宋代散官官阶之一,授予官员,是一种级别的象征。宋代散官(散官专指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共有十等,常授的主要是团练副使、节度行军司马、节度副使和州别驾四种。一般认为“团练副使”为从八品。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中校团副。

很讽刺的是,沈括阴了苏轼,苏轼就曾因此在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与沈括一个级别了,而且,驻地还近,一为湖北黄冈,一为湖北均县。

从大琉球直飞塞岛约9000公里,因大小怪物要利用地面效应,所以,基本上都是在海面上空飞行,避开了高山森林。全程约1万多公里。两怪物航速为800公里/小时,所以,全程约12个小时半。所以,不着急,现在是冬天,吃好早饭,带了顿中饭,七八点钟,太阳出大了,才起飞。

沈括呆的湖北均州,仅汉江畔一小镇,近水,盗贼甚众。在王木木前世,那古均州已因修建丹江口大坝而淹没,已经永远沉在了汉江河底了。

这么个官位,这么个苦地方,沈张氏确是挠心得很,硬是把两儿子一起拖来向王木木求情。

王木木受前世的教科书影响,对沈括的影响一直很深、很好。现在看来,在宋朝,沈括并不怎么算得上一个人物。与他及他的家人多接触后,觉得,沈括在官场的蹭蹬和学术上的成就,与他的『性』格有关。

沈括他这人好学,喜欢研究各种新奇东西,干活儿好动脑子,所以,在做主管治河、天文工作的技术官员时,成就突出,在做依靠地理学知识的外交谈判使节时,也能不辱使命。但他缺少杀伐决断的实际军政才能,所以在做边境军政“一把手”时难免失败。在政治活动中,他的人格缺陷很明显,他与王安石本是世交,沈括父亲的墓志铭就是王安石写的,在王安石当政时,沈括曾是他变法的支持者。但在王安石第一次下野后,沈括又曾上书反对过王安石的一些法令,导致王安石复出后,骂沈括是“小人”。这样,沈括成了在新旧两派都讨不到好处的人物。他和苏轼的关系也不好,他参与到了苏轼的“乌台诗案”中。[]恋千年138

但他最大的长处是好学,而且没有任何知识视野上的偏狭,他不像当时主流士大夫那样,轻视在社会底层工作的工匠、水手,所以,记录下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和水手们航海用的指南针,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两大发明是靠沈括的记录而扬名于世的。对于延安老百姓使用的石油,他不仅记录,而且还亲自动手做实验,用石油制做墨锭。从这方面来看,他至少是位实验科学家。与苏轼、朱熹这些大文人不同,他对于数学有着出奇的兴趣,所以在数学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平心而论,论治学的渊博程度以及对人民实际物质生活的贡献来讲,沈括比苏轼、朱熹之辈强多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