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人人都爱马文才 > 人人都爱马文才 第610节

人人都爱马文才 第610节(第1 / 5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马文才在魏国能用的人手太少了, 哪怕他已经对魏国几乎所有他能触及到的地方都下了“举贤令”, 可真正响应他征召令来洛阳“自荐”或“被举荐”的贤才寥寥可数。

一些陈旧的观念是很难破除的, 哪怕魏国上下出身尊贵的官员被杀了一遍, 很多大族里的子弟也不愿出仕, 更不愿在一个即将举行科举、不分出身的朝堂里任职, 觉得是侮辱了自己的身份。

当初马文才便是考虑过这种可能,所以在科举之前先下达的是“举贤令”,希望魏国汉族高门的四姓能抛却门户之见,在这个魏国最为缺乏人才的时候能为国效力、将魏国的秩序先恢复起来。

可结果却让人很是失望,也不知道是不是之前尔朱荣在洛阳令人发指的行为使得天下士人都对洛阳产生了观望之情,还是他们真的不屑在一个全是泥腿子、北镇将领的朝堂上出仕,唯有清河崔氏家中试探性的来了两个小辈,脸上连胡子都没长出来,年纪小到可想而知。

就这样,实在没人用的马文才依然还得重用他们,将他们先提拔成“秘书郎”,将一些誊抄和分类的差事交给了他们。

“昔日司马迁为了完成所著的《史记》,选择舍弃肢体而保全性命,虽忍辱求生,却完成了他毕生所向……”

见萧综已经有所觉悟,马文才不疾不徐地将自己的意图婉言说出。

在萧综震惊甚至是大骇的表情中,他的目光扫过萧综蒲团之上,意有所指地说:

“若要我信你,你得效法司马迁。”

作者有话要说:马文才并没有决定立刻南下,他在等,如果梁国真的乱成球了,他才会加入角逐,否则都是广积粮缓称王。

也是到这时,清河崔氏来的子弟们才发现洛阳的政权全掌握在马文才手中,而不是他们以为的任城王元澄,或是北镇赫赫有名的贺六浑,甚至也不是白袍军中有“军神”之称的陈庆之。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明明是分属不同国家、不同出身的不同势力,却似乎都拜服在马文才之下,连元子攸刚刚封的魏国女将军花夭都是他的未婚妻,作为两方势力的纽带人物而为他服务。

清河崔氏以善于机变而出名,相比他们的姻亲卢阳范氏和太原王氏、荥阳郑氏,他们更“与时俱进”一些,也因为如此,当初孝文帝改革他们是跟随人数最多的一支,在洛阳之乱时也损失最惨重,并非他们敷衍马文才只派两个小辈,而是他们实在也赌不起了。

其他几家大族收到清河崔氏的情报,直到洛阳现在主持大局的是梁国人而不是魏国人,对于出仕的态度更加暧昧,既不明确反对马文才的科举之举,也不派人参加,好似在继续观望。

马文才是什么性子?说是睚眦必报也好,说是小心眼也好,哪怕他们学崔家一样只派几个人来敷衍都比这种只想占便宜不想冒风险的嘴脸要好,他们的这一观望,顿时让马文才对魏国的门阀都失望了起来,干脆再不想“举贤令”的事情,越发一心一意的准备文举和武举。

第527章 齐人之福

马文才提出的条件对于一个男人来说, 实在是太恶毒, 某种意义上来说,和将人杀了也没什么区别,所以萧综当时没有同意, 也是在马文才的意料之中。

他并不担心萧综不同意,因为以现在的局势,魏国对他来说更为重要, 在这个已经几近破碎的魏国, 他的威望更容易被建立、他的抱负也更容易被施展,而士阀林立、倾轧严重的梁国,则更像是会拖拉他后腿的庞然大物,若不是他出身在梁国, 怕是连这最后的一点恻隐之心都没有。

马文才去见了萧综一面、抛下那个条件后,便强迫自己不过多的分散精力去注意梁国发生的事情, 只是和旧部陈霸先等人来往的书信比之前频繁了点, 知道他因为对建康的了解得到了萧绎的重视,现在已经是湘东王府的左将军,心中也有了些盘算。

除此之外, 梁山伯和祝英台要来魏国的信息倒让他更为重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