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散文行天下 > 心灵的旅者面对洗礼

心灵的旅者面对洗礼(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我们继续在作家的笔下看见了“西藏之旅”。而且十分原生态的用诗人情怀和哲学的思考反思西藏之行。可以说是收获多多,并且似乎“还愿”“了愿”的方式对自己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次“洗礼”。单纯的洗礼是每一个人都有那样的震撼的,几乎每一非藏区的外来者都这样自觉不自觉的感受到“灵魂”深处的“震撼”。

没有震撼就没有收获,但是,没有触及灵魂的震撼就只能是一次所谓的洗礼。当一切从高原上下来,倘若一切依然固我,还是我行我素,那么这样的感受仅仅是一场“最浪漫的之旅”而已。

也许,我这些看法已经超越了旅游地理的范畴,也超越了人文地理的局限。在纯洁得超越自然色度的青藏高原。有比海洋更蓝的蓝天、比哈达更雪白的白云。在晶莹得比透明还要透明的雪山冰川之上,我们看见的未必就是真的,听见的未必是真的。我们摄像机的镜头总是只用一种视角透视,当被预约的思维禁锢的时候,当我们只能用精致的镜头定格的时候,其实我们也被某种表层的现象所迷惑。

比如,这里的一切都被精神抽象性的理想化,甚至连每一座山峰的高度、每一条雪线的暖度都被我们人格神化,我们惊喜中印证着惊奇,获得低级的快感;当然这些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是诗人,我们是作家,所以,我们应该见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这种风景事实上应该给我们山区、平原、丘陵、海边的人以从未有过的震撼,而且这种震撼远远超过自我视野局限下的思维的空间和向度。正如作者自己也这样感动:到了西藏,才真的知道自我存在的想象和思维的局限。所以,每每我们用一种进入的方式开始进入新的领域的时候,我们往往被事物和事物的表象迷惑。

心灵的旅者面对洗礼

——读郝随穗《天上的西藏》之后的随想

文/三峡刘星

《天上的西藏》不是歌唱家央金兰泽演唱的歌曲,而是我的文友"千古英雄"郝随穗写的一篇散文的题目。他是来自黄土高原上的最接近地气的散文作家之一。

阅读此文数遍,也给许多文友分享过。但是我对天上的西藏却有着异样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是基于某一篇文章,也不是基于某一类关于汉化的藏族歌曲。

全文分五个部分,每一个章节都凸显了西**有的自然、人文的独特风光和独特的认识,比如作者写到:“这是我们的生命。对比之下在西藏荒凉的大地上,我们的虔诚和专一是如此的复杂而矛盾。我们的理想是如此的势利和虚伪。面对西藏庞大的灵魂道场,我们所看到的感悟到的不是经幡飘扬的那一抹鲜艳的高原色彩,而是对每一个路过的人的宗教洗礼。”

宗教洗礼?中国本土文化缺少的正式按照非中国智慧的“宗教”和“哲学”这两个概念。我之所以说是两个概念,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就用其他的“词汇”赋予所谓的“宗教”和“哲学”。前者由道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皈依——禅宗——讲究的是“幡然醒悟”立地成佛的最“宽容”的自我救赎的“随时随地”的修炼方法——用这个方法逃避和回避,并且对自己的过往完全不负责;后者是基于孔子的“中庸”为主流意思支撑的但是却是践行“道德家”的对待生活的现实模式的哲学范畴。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确实需要“宗教洗礼”。但是我们需要追究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宗教”并且“洗礼”才对。所有的洗礼都是对自我现实人生的一种质疑和批判的态度,所有的洗礼,都是对自己人生过往的一种来自心灵的“愧意”。

如此简单的将自己的过往否定,和简单的对未来虚无的世界的向往,这种“心中向佛”的内心圆点和自己对圆点的背离让我们只能“临时抱佛脚”。

这些其实正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哲学命题。我们一方面口口声声笃信心本善,但是我们却继续着性本恶。我们用朝圣的方式,用追寻净土的方式,用各种形式和方式,借西藏的朝圣来开脱灵魂的扭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