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301章 熹平四年

第301章 熹平四年(第1 / 5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东汉建立之后,儒学研究日益细致化、学术化,研究古文经学蔚然成风。古文经学家注重文字的训诂与考证,随着他们对古文字研究的深入,迫切感到要

尽快规范经文的书写来规范整个学术的风气。

而今文经学家讲究义理之学和经世致用,用所谓的“微言大义”的方法,不顾文献本身的意义而牵强附会地望文生义。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学派所传的经典,文本就有所不同,甚至同为今文经学,各分支学派之间也有分歧。

随后儒家经典的今古文之争越演越烈,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洛阳太学中。

时光荏苒,转眼就来到熹平四年的春三月,吴咏自年后来到洛阳后,一直未曾离开。

一是因为他得到内幕消息,朝廷不少大儒正要联名要求正订六经文字。

有着后世记忆的他,自然明白这是在后世历史上产生十分深远影响的熹平石经要诞生了。

如此盛事,吴咏不打算错过,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儒家经典的文本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并正式刊布。

到时大儒们为了自家的学术地位,一定都会齐聚洛阳。

太学是朝廷的官学,太学生在太学里所学习的就是儒家经典。

太学对太学生的考核,需要有标准依据,那就是皇家所藏的兰台漆书。

为了能在考试中占据优势,甚至有太学生行贿以求能修改兰台漆书。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很多矛盾,于是朝廷为了平息许多不必要的争论,又因为许多争论是因文本的文字或句子出现的差别而起。

众所周知,汉武帝为了统治天下人的思想,实行了董仲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儒学一跃而成为封建的正统学说。

自此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法定为教科书,设专门博士官讲授,成为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

其实儒家经典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产生了很多文字的歧义。

西汉末年时,在刘向、刘歆父子的主持下,朝廷就曾经对经典的文本有过一次整理,不过规模很小,而且未正式向全社会刊布,影响也不大。

西汉中后期,儒学大师们针对当时社会各项制度不完备的现实,用儒家经典阐述微言大义,有的人还直接参与到国家政治治理中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